2008年7月31日

張五常 - 中国的经济制度

_

張五常 - 中国的经济制度

(午夜後將刪除)

也不是"新作",是因為收錄自他的blog

不論你同意他的見解與否,對中國國情總可以多一個觀點

有點懶惰,下一篇才回答”考慮買入2318”的原因,以及另外一個重要的問題

”批准銀行開保險公司,對現有保險公司會否造成威脅?”


_

2008年7月29日

成功投資人應有的境界

_


昨天於ASIA WALL STREET JOURNAL看到的,屬近期佳作,分享下


想投資成功,便要係所謂熊市買入優良公司的股票,但這正是違反人本性(面對危機害怕,處於順景則心洪),這篇文可以幫助你違反(面對危機害怕)這個本性

其中,他說出一個有趣的地方,為何這麼多市場人士在Panicking,其原因在於他們的生活也受這次所謂熊市影響(if your neighbors are losing their jobs it's a recession; if you are losing yours it's a depression.)

而以前有一些非參與市場的有識之士,可以獨立地發表較客觀的意見.這些人也不見了(In an earlier generation, many of the best-known forecasters ran economics departments in nonfinancial companies. Today these are a dying breed, thanks to the past decades of corporate cost-cutting.)

可悲嗎?也不是,只要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可以幫助你成功了......


Economics as Metaphor

By DAVID RANSON

Many newspaper readers, recalling what they read at the beginning of this year, must be rubbing their eyes. How can the economy still be functioning despite the perfect storm of recession and housing collapse that was supposed to engulf it?

Although markets are volatile and segments of the country are having a hard time, the national output is up, not down, this year. How has the economy pulled this off? Is there something the pessimists were missing?

The answer is yes, and here's why. People tend to anthropomorphize the world around them, and not just in economics. We look at the outside world and assume that it is governed in the same way as our own lives. For example, we're mystified by Mother Nature's apparent heartlessness and large-scale disregard for what we cherish: order, justice and the sanctity of life. We still resist the notion that we can't dictate the course of the Mississippi, control the way the planet evolves, or equalize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

The same parochial streak in human nature is rife in economic commentary. In the context of a household or a business, debt is a burden and can become a threat. But for society as a whole, debt finance is a prime means of capitalizing production and growth.

It's extraordinary, then, that in national debate the narrow view drowns out the broad. Aggregate private debt and trade deficits are widely regarded with equal suspicion and fear -- even by "experts." Instead of celebrating the role that private debt has played in creating prosperity, many blame "excessive" debt when things go wrong, and cite it as a basis for pessimism.

At the micro level, the failure of an institution is often a disaster to those with a personal stake. But from an overall perspective, when one institution becomes insolvent, another can be relied on to pick up its functions.

Again, it's the localized human costs that exercise the political imagination. The benefits of systemic adaptability are taken for granted. Government responds to constituencies and takes great pains to preserve the existing institutional structure, sometimes guaranteeing or bailing out failing firms. It's widely assumed that a large enough wave of bankruptcies will bring the economy down. Little or no credit is given to the ability of the economic system to heal itself and find its way back to vitality.

What's excessive now is fear, not debt: Fears of insolvency and private-sector indebtedness are misplaced and harmful. They place obstacles in the way of ill-used capital that seeks to move toward safer and more profitable employment. They plunge the stock market into turbulence. They push government into hasty actions that intrude more aggressively into private choices and decisions. They undercut the market-price system, without which the economy cannot allocate resources productively. Last but not least, these fears trigger the proverbial false alarm in a crowded theater, sending everyone stampeding for the exits.

Economists have a professional duty to transmit the more broad-minded vision of the world that their discipline reveals. But economists are parochial too.

There's an old saying that if your neighbors are losing their jobs it's a recession; if you are losing yours it's a depression. It's therefore unfortunate that such a large fraction of prominent forecasters hails from the financial community. Their views are colored by the turmoil suffered in their industry. In an earlier generation, many of the best-known forecasters ran economics departments in nonfinancial companies. Today these are a dying breed, thanks to the past decades of corporate cost-cutting.

We are not a nation of whiners, but we do have a lot of alarmists. It is becoming politically incorrect to suggest that the economy is basically sound.

We shouldn't expect forecasters to shrug off the depressing effects of what's happening in their own back yards. This is human nature. We just need to keep things in perspective when we listen to them. A more objective diagnosis is especially needed during an election year, in which many unfounded fears are broadcast and amplified by the media.

A natural system has built-in redundancy. It manages and heals itself. The economic system is no exception. On this page about 10 years ago, Penny Russell and I argued against the idea that the economy is a "house of cards," susceptible to collapse as soon as a few cards are dislodged. We suggested that it's more like a beehive. The future of the hive does not depend on full employment for all the worker bees. In fact, an accident can put many bees out of action without compromising the hive as a whole.

Metaphors are important. If they are off the mark, they can deceive. But good metaphors can help maintain perspective amid chaos. The community of banks, for example, can be likened to players in a game of musical chairs. As the music stops, some comfortable backsides are thrown out to be replaced with fresh ones. When the music resumes, wealth has been redistributed, and livelihoods have been turned upside down, but the game goes on.

Most businesses and workers hurt by this financial chaos are as innocent as those whose farms were flooded by torrential rains in Iowa. In nature's rough justice, short-sighted decisions by some can cause much hardship for others. Yet despite the human tragedies at the local level, the system as a whole muddles through.

Failure to recognize this endangers the mental health of our society. We create a far bigger tragedy when we lose heart, change the rules of the game, or act recklessly with quick fixes.

Mr. Ranson is head of research at H.C. Wainwright & Co., Economics Inc.


_

2008年7月28日

2628 vs 2318

_

You'll Never Walk Alone 提到...

根據此研究報告及好些分析員的研究報告,以基本分析的估值計,平保的upside比國壽大得多,為什麼閣下仍以國壽為主打呢?當中有什麼consideration呢?有時間希望你能分享一下,thanks!


非常切身的問題呀....當然要認真討論啦

於早前,我曾經提過,要增加2318,必須滿足以下條件:

1.業務穩定:如月費收入增加穩步增加

2.壞消息清除

3.financing落實

似乎1和2已合格,3也暫時停頓下來

我要承認,以現價計算,2318的確廉價,多份報告計算,2318的新業務乘數只有20x,相比2628的接近40x,實在係大減價

但之前本股東仍優先增加2628,原因有2:

1.我會平衡潛在風險多於upside:要記住我的投資係著眼於長線收益,而長線收益是否理想,並非決定於股價,反而在本業穩步增加(如月費收入),從而派息增加,我的financial freedom也建基如此.這方面2628係較優勝的

2.價錢與價值:今次跌市,我的2628買入價平均在$26.8,這個價錢我可以接受,當然現在就不同了,我的計算中,$30只是合理價,是等價交換

如果你問,現在再有新資金,我會買入嗎?

我會答,我會考慮買入2318

當然”考慮”而非”現在買入”是有原因的......

想知嗎?

_

2008年7月27日

波許上完人生最後一課 - dedicated to Prof. Randy Pausch

_


獲悉自己得了末期癌症後,在學校上了最後一課的卡內基美隆大學電腦學教授波許(Randy Pausch),25日在維吉尼亞州奇沙比克的家裡去世,得年47歲。

他在2006年9月診斷出罹患無法治療的胰臟癌,去年9月上最後一課,幽默和樂觀的大談他實現了從小夢想的生活,不提他面臨的死亡。

這堂名為「真正實現你的童年夢想」的講課受到國際矚目,在網路上傳誦一時,有幾千萬人上網觀看錄影。

育有三個子女的波許在他的網站寫道:「這堂課是講給我的孩子聽的,不過如果別人在裡面發現什麼價值也很好。」

他今年4月出版新書「最後一場演講」,被翻譯成30種文字,並成為世界各地的暢銷書,據悉版稅超過六百萬元。

波許是虛擬實境研究先驅,在學校以活潑誇張的教學風格著稱。在最後一課,他向擠滿禮堂的聽眾說,他幾乎實現了所有童年夢想:置身無重力環境、在世界圖書百科全書寫文章、與迪士尼公司合作等等。唯一遺憾就是未能成為職業美式足球員。

他曾遊說國會為研究胰臟癌提供更多聯邦經費,接受「歐普拉」和其他電視節目訪問,甚至應邀在即將上映的「星艦迷航」 (Star Trek)電影軋一角。

波許經常在部落格描述他的治療情況,今年5月也在卡內基美隆大學畢業典禮發表談話,表示「我們不能藉活得更久擊敗死神,我們藉活得豐富快樂擊敗死神」。









(中文翻譯transcript的pdf,p.5開始,請開新的window,便可一邊看video,一邊看翻譯)

_

2008年7月24日

大錢題 : 隱世油王 一億身家住美孚

_

凌先生的故事令我想起曾國藩所講:

凡專一業之人,必有所得,亦必有疑義

ckm兄就講左:如何能夠靠買中人壽去達到財務自由

想唔想自己有一億身家? 擁有financial freedom?

立即行動啦.....

下一篇回應關於增持2628和2318問題



後記:

有人說,凌先生好似有錢但寂寞

我說,有錢,有financial freedom, 同是否寂寞係冇關係的

更重要係心態,是否活得有意義

http://chinalife-2628.blogspot.com/2008/06/blog-post_12.html



香 港 遍 地 黃 金 , 有 錢 不 願 為 人 知 者 比 比 皆 是 , 但 上 市 公 司 的 年 報 , 原 來 會 揭 露 投 資 者 的 身 家 !

中 石 油 最 新 的 年 報 , 刊 登 了 兩 名 手 持 現 值 七 千 萬 元 中 石 油 股 份 的 散 戶 姓 名 。 經 本 刊 仔 細 調 查 , 發 現 他 們 是 一 對 居 於 美 孚 的 退 休 夫 婦 , 外 間 對 他 們 全 無 認 識 。 這 對 夫 婦 生 活 簡 樸 , 計 及 其 物 業 及 鋪 位 , 更 有 逾 億 元 身 家 , 是 名 副 其 實 的 隱 世 油 王 。


上 月 底 , 記 者 到 美 孚 登 門 拜 訪 這 名 神 秘 的 中 石 油 股 東 凌 芙 生 , 應 門 是 一 位 年 逾 七 十 的 老 伯 , 記 者 道 明 來 意 , 並 拿 出 中 石 油 年 報 展 示 之 後 , 他 才 自 認 身 份 並 笑 說 : 「 年 報 居 然 有 我 名 ? 咁 賞 面 呀 。 」 原 來 他 雖 然 每 年 都 會 收 到 中 石 油 的 年 報 , 但 從 未 仔 細 翻 閱 , 故 不 知 自 己 竟 榜 上 有 名 。

他 兩 夫 婦 現 有 約 六 百 九 十 萬 股 中 石 油 , 市 值 逾 七 千 萬 , 「 我 咁 多 年 不 斷 買 貨 , 其 實 到 而 家 只 係 差 不 多 打 個 和 , 所 以 唔 會 賣 住 , 佢 派 息 又 幾 好 , 咪 由 佢 放 度 。 」 凌 芙 生 強 調 將 股 票 轉 為 自 己 名 下 , 收 息 時 便 不 用 被 銀 行 或 證 券 行 「 過 水 濕 腳 」 ; 以 中 石 油 息 率 約 四 釐 計 算 , 他 每 年 收 息 逾 二 百 六 十 萬 元 ; 以 自 己 名 義 收 取 , 可 省 回 逾 萬 元 的 代 收 股 息 費 。

香 港 上 市 公 司 的 年 報 , 只 披 露 持 股 逾 百 分 之 五 的 股 東 , 惟 中 石 油 自 去 年 回 歸 國 內 發 行 A 股 後 , 須 按 國 內 上 市 規 定 , 同 時 披 露 十 大 流 通 股 的 股 東 資 料 , 因 此 ○ 七 年 的 年 報 , 在 十 大 流 通 股 東 一 欄 內 , 才 有 凌 芙 生 夫 婦 的 名 字 出 現 。 香 港 投 資 者 學 會 主 席 譚 紹 興 表 示 : 「 佢 自 己 名 才 會 被 揭 發 , 否 則 存 證 券 行 , 都 會 包 含 在 香 港 中 央 結 算 代 理 人 一 欄 , 唔 會 出 自 己 名 。 」 因 此 很 多 同 時 在 兩 地 上 市 的 公 司 , 其 最 大 的 流 通 股 東 皆 屬 中 央 結 算 代 理 人 。

出 身 石 油 行 業
凌 芙 生 買 重 中 石 油 , 並 非 只 為 收 息 , 而 是 因 為 唔 熟 唔 做 , 「 我 以 前 石 油 公 司 工 作 了 幾 十 年 , 好 清 楚 知 道 石 油 係 必 需 品 同 好 熟 行 情 , 我 覺 得 中 國 石 油 發 展 落 後 世 界 , 有 好 大 進 展 空 間 。 」 現 時 國 際 油 價 高 企 , 他 卻 認 為 難 以 持 續 , 「 當 油 價 貴 , 自 然 會 有 人 開 發 另 類 能 源 , 從 而 減 低 原 油 的 需 求 。 現 時 已 經 有 好 多 人 開 發 風 力 、 太 陽 能 等 , 所 以 我 覺 得 油 價 都 差 不 多 到 頂 了 。 」

原 來 , 他 自 六 十 年 代 初 期 , 便 在 美 孚 石 油 當 工 程 師 , 對 股 票 的 認 識 , 亦 由 當 時 開 始 , 「 我 在 美 孚 做 的 時 候 , 有 個 收 買 佬 經 常 收 爛 銅 爛 鐵 , 我 同 佢 好 熟 , 佢 係 一 個 股 票 迷 , 成 日 講 唔 停 , 我 跟 得 佢 多 , 都 開 始 睇 書 研 究 , 發 覺 股 票 真 係 幾 好 。 」

他 認 為 投 資 股 票 , 一 定 要 買 有 往 績 可 循 的 龍 頭 股 , 所 以 從 不 抽 新 股 , 「 因 為 睇 唔 到 佢 以 前 做 成 點 , 我 覺 得 好 多 招 股 書 都 係 吹 水 。 」 在 股 市 打 滾 四 十 年 , 雖 經 歷 多 次 股 災 , 但 卻 未 曾 損 手 : 「 完 全 唔 關 我 事 ! 因 為 我 唔 係 炒 股 , 係 長 線 投 資 , 買 又 係 龍 頭 實 力 股 , 就 算 股 價 跌 , 遲 早 都 會 升 番 。

他 的 投 資 期 , 往 往 長 達 十 幾 二 十 年 , 「 我 買 新 鴻 基 地 產 時 候 , 佢 先 幾 蚊 , 到 而 家 都 未 放 。 」 所 以 他 認 為 買 股 票 , 幾 乎 是 穩 賺 。 「 只 要 有 耐 性 , 買 優 質 股 , 基 本 上 唔 會 有 問 題 我 唔 係 要 發 達 , 我 係 要 有 系 統 咁 積 累 財 產 。


更 重 要 的 , 是 他 用 作 買 股 票 的 錢 全 屬 閒 錢 , 「 當 年 美 孚 母 公 司 係 全 球 第 四 大 石 油 公 司 , 在 香 港 請 人 , 好 少 會 炒 , 而 且 人 工 同 福 利 都 相 當 好 。 加 上 我 無 乜 嗜 好 , 好 少 使 錢 , 自 己 份 人 工 根 本 用 唔 晒 , 咪 買 股 票 當 儲 錢 , 由 佢 擺

住 屋 幾 乎 是 香 港 人 的 最 大 負 擔 , 但 凌 芙 生 卻 倖 免 於 難 。 美 孚 石 油 於 六 十 年 代 , 把 油 庫 從 荔 枝 角 海 旁 遷 往 青 衣 , 把 原 有 地 皮 用 作 發 展 美 孚 新 ; 八 十 年 代 初 屋 苑 建 成 後 , 油 公 司 讓 員 工 率 先 選 樓 , 除 樓 價 有 一 成 七 折 扣 外 , 還 提 供 免 息 貸 款 : 「 唔 使 俾 真 金 白 銀 , 公 司 借 錢 俾 你 買 樓 , 再 每 個 月 你 人 工 扣 少 少 還 錢 。 」

他 當 年 還 以 三 百 一 十 萬 元 , 買 入 美 孚 區 內 其 中 一 個 商 場 的 大 鋪 位 , 間 成 六 個 鋪 面 出 租 至 今 , 「 當 時 我 按 手 上 股 票 , 向 銀 行 借 錢 買 呢 間 鋪 。 買 鋪 無 優 惠 , 但 我 個 鋪 正 正 在 商 場 門 口 , 我 睇 好 佢 前 景 。 」 二 十 年 後 的 今 日 , 不 計 每 月 六 位 數 字 的 租 金 收 入 , 該 鋪 位 現 已 升 值 至 四 千 二 百 萬 元 。

每 日 屋 內 散 步 兩 小 時

因 投 資 有 道 , 凌 芙 生 工 作 生 涯 比 一 般 人 短 , 二 十 年 前 已 退 休 , 現 與 結 婚 四 十 年 的 妻 子 及 一 隻 貓 居 於 逾 千 呎 的 美 孚 新 , 一 子 一 女 亦 已 成 家 立 室 。 他 說 : 「 我 好 少 老 友 , 所 以 唔 多 出 街 , 平 時 主 要 都 係 睇 書 , 咩 書 都 睇 。 」 除 了 每 天 朝 早 落 街 拿 報 紙 外 , 凌 芙 生 可 以 整 天 都 足 不 出 戶 , 「 有 時 老 婆 叫 落 街 買 咪 去 , 但 我 好 少 自 己 話 要 去 街 。 」

身 家 上 億

資 產   價 值
691.2 萬 股 中 石 油 $7,105 萬
美 孚 高 層 住 宅 單 位 約 $500 萬
美 孚 商 鋪 約 $4,200 萬
總 計 約 $1.18 億
資 料 截 至 本 週 二 。


_

2008年7月23日

保險資金何以立於不敗

_

解釋得相當清楚

有良好心態,安心當好公司股東,投資可以好簡單

further reading:
「股壇大嬴家」遊戲

另外,文中所說,
保險資金的投資顯然遵循了不把雞蛋裝在同一個籃子裡的規則(即diversify)

但本股東卻集中買入保險公司

哪個才是對的risk management?


今年上半年股市暴跌,上證指數從年初開盤5265點,跌到6月30日收盤的2736點,半年大跌了48%。面對股指的腰斬,不僅中小投資者損失慘重,就連 投資基金也出現了巨虧。根據披露,投資基金半年虧損1.2萬億元,按400多位基金經理來計算,平均每人虧損近30億元。

  就是在這樣嚴峻的市場環境下,今年上半年保險資金仍然取得較為平穩的投資收益水平。據權威媒體報道,今年上半年,整個保險業實現投資收益648.7億 元,收益率為2.41%。年化收益率為5%左右,基本與前五年的平均投資收益率持平。其中,股票投資浮盈200多億元,與往年同期相近。雖然說2.41% 的收益率並不高,但在上半年投資者普遍巨虧的情況下,保險資金的業績還是足以令人刮目相看的。

  保險資金何以能在上半年這種不利的環境下仍然立於不敗之地呢?究其原因,筆者以為主要有這樣幾點。

  首先,是沒把雞蛋裝在一個籃子裡。保險資金的投資顯然遵循了不把雞蛋裝在同一個籃子裡的規則。根據截至6月底的數據顯示,保險資產配置固定收益類產品 的占比為79.4%,比年初上升11個百分點;權益類產品的占比為15.02%,比年初下降9.5個百分點,其中股票(不含股權)和基金的占比,分別為 8.16%和6.86%,比年初下降6.9個百分點和2.6個百分點。可見,在股票市場這個籃子裡,保險資金裝入的雞蛋還是很少的,因此,即便是股市這個 籃子掉到地上去了,保險資金所遭受的損失也是有限度的。與此相比,投資基金尤其是股票型基金,就完全是把雞蛋裝進股市這一個籃子裡了,這也是導致投資基金 抗風險力弱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在股票市場的投資中,保險資金更傾向於一級市場的打新股,而對二級市場的投入則較為有限,這也是保險資金得以在今年上半年能夠立於不敗的重要原 因。對於新股的角逐,一直都是機構投資者投資的一個重點。而保險資金由於資金實力雄厚,更是一級市場打新股的主力。雖然今年以來出現了新股破發現象,但總 體說來,打新股仍然是有利可圖的。尤其是網上申購中籤的新股,仍然還可以賺取無風險的收益。今年上半年保險資金反映出來的股票投資浮盈200多億元,這在 很大程度上就是打新股中籤所得。

  此外,在股市投資的過程中,跑為上計,做股市裡的「范跑跑」。與投資基金所承擔的維穩使命不同,保險資金是不受此制約的,資金安全是其最大的投資原 則。這一點最明顯地表現在保險資金在中石油股票的出貨上。而今年2月份,保險資金仍然有比較明顯的持續減倉。隨後在印花稅救市的行情中,保險資金再次充當 了「范跑跑」的角色,甚至讓市場誤認為是投資基金砸盤,令投資基金為保險資金背了黑鍋。保險資金在高位或相對高位的減倉,從而避免了損失的進一步擴大。而 就此而論,承擔著維穩使命的投資基金,在投資上顯然比保險資金要被動得多


_

2008年7月21日

The marks of a great value investor

_

平安出了一份保险行业系列报告—寿险估值再讨论:寻找价值底线,可以睇睇


另外,錢先生係OU講talk 與基金經理探討投資策略

而You'll Never Walk Alone亦出了篇
我為什麼喜歡保險股?!

當然贊同啦, 投資係common stocks上比自己做生意(開cafe,hair salon),,其中一個advantage就係可以參與一些自己力量無可能做到的生意,例如壽險和銀行

壽險公司本身已是一門好做的生意,再加上國企身份,又有保監睇實,個個月出
埋數據,利費死差係中國大環境下偏好,我暫時睇唔到有哪門生意比壽險優勝

昨天篇文,見到有回應講risk的問題

其實我真的想多講一點關於風險的問題

投資人/生意人所面對的風險,和對沖(arbitrage)所面對的是兩回事

btw,要2628關門,我想到幾個可能性,但對我根本沒用,可知道為何?

有回應再講多點


好啦,入正題,昨天FT的last word column,獻給sir templeton,如下:

The marks of a great value investor

By Jonathan Davis

Published: July 20 2008 22:03

The most famous of Sir John Templeton’s market aphorisms was that “the time to buy is at the point of maximum pessimism”, although I believe he has a good claim also to be the true originator of the saying that the four most dangerous words in investment are “this time it’s different”. Does he think that we have reached such a point in the credit crisis? Alas, we shall never hear his views again, following his death two weeks ago at the grand age of 95.

Is there anything to add to the many words of wisdom that have already been written about this remarkable investor turned philanthropist? Too many of the books written about him, in my view, have verged on hagiography, or were written by acolytes in an effort to spread his views about the importance of the spiritual dimension to life, or some other cause he held dear.

Having spent many months researching his life and investment methods with one of his former employees, the Edinburgh fund manager Sandy Nairn, one thing that struck me was how constant Sir John’s investment philosophy had remained throughout his long and distinguished career, initially as an investment counsel in New York and latterly as founder and guiding spirit of the mutual fund business that he sold in 1992, but which still bears his name today.

One of the sources that Mr Nairn and I looked at in our researches were the regular letters to investors Sir John sent to his clients as an investment counsel. In them, from the very beginning of his business in the early 1940s, could be found all the core beliefs that have since come to be associated with his approach to investing. The importance of value, the need for patience, the power of contrarianism are all clearly foreshadowed in these crudely typed but masterfully simple letters.

Another striking item in the archives was a memo to his colleagues, dated 1953, in which he gave 11 tips on how to keep clients happy. For all his idealism and personal humility, Sir John was also a shrewd and profoundly pragmatic businessman. (“Each of us should keep in mind,” he writes, “the strong psychological effect of repetition. Pointing out a good record once does not have nearly the effect of pointing out the same record four or five times.”)

As a stock market investor, what marked him out most, according to those who worked closely with him, was the simplicity and consistency of his value approach, which combined forensic ability at the stock-specific level with an uncanny ability to see the emergence of macro themes.

When Mr Nairn and I visited him in his office in the Bahamas in June 2003, for example, he deflected our questions about the stock market to tell us that his major concern was the emerging “bubble” in real estate. “In most nations in the world, real estate prices are way above the cost of reproducing the building, and that’s dangerous. This is a very big bubble because the amount of money in real estate is several times as big as it is in stocks.”

A good subject for research, he suggested, would be “what governments would do when real estate prices go down 50 per cent”. That was the question that interested him, not least because he was sure it would lead to some money-making opportunities once the bubble burst. It led him on to recall that in the 1930s his father made more money out of “sharecropping”, buying land from bankrupt farmers and giving it back to them in return for a share of the profits, than he did from his day job practising law.

Careful analysis of the performance track record of the Templeton global mutual fund shows that over the course of his 40 plus years in charge of the fund, he outperformed the world index by slightly over 3 per cent a year, a remarkable achievement over such a long period of time, not least because it was achieved with below-market levels of volatility. As so often with genuine value investors, the bulk of the outperformance in his funds came through bear markets and other slow periods.

Many widely held opinions about Mr Templeton’s investment record turn out to have been oversimplifications. For example, while he is famous for buying into the Japanese stock market in the 1960s when no other investors would touch it, less well known is that he sold out many years before the Tokyo market peaked in 1989 – a decision that caused him a lot of soul-searching thereafter.

Equally striking is that, despite his own deep-seated value philosophy he would happily give his own money to other professional investors with ideas and approaches at odds with his own. There was never just one way of doing things. The reason he remains one of the truly great investors of the 20th century is that he never forgot that the money he was managing was someone else’s, and that there are many more important things in life than investment success.

_

一注獨贏

_

ckm兄又出了篇非常
出色的文章,容許我在此引用全文:

Efficient Frontier是現今商學院的指定教材

是現代投資組合理論(Modern portfolio theory) 和資產配置模型(Asset allocation model) 的基石

大部份的基金管理人都係用呢套野去管理資產

而大部份基金都是跑輸大市

咁如果咁麻煩把那些股票, 債券的比重調來調去

不如簡單的買隻指數基金如2800

長遠起碼保證回報同大市同步

高回報一定高風險?

高回報低風險可能嗎?

呢點就係Modern portfolio theory錯得要命的地方

邊個話你知債券是低風險而股票是高風險?

我認為揸中人壽穩陣過三A債券

又邊個話你知美國公司的股票低風險而新興市場的公司的股票高風險?

我認為中國的6行穩健過花旗, 美銀

為什麼揸隻中人壽未來可以賺百倍利潤?

只要增長的大趨勢持續, 三十年內股價升值百倍在過去的例子比比皆是

在上世紀香港的大銀行, 大地產股身上已經發生過

AIG 60年尾上市之後三十年升100倍而到2千年升二百倍

只要中國經濟的增長持續, 中人壽在三十年內由上市的4, 5蚊升上4, 5百蚊樓上有何困難?

只揸一隻中人壽可以「一注獨贏」?

如果相信Modern portfolio theory的朋友

一定相信分散投資能夠減低風險

但世界上有多少成功人士一生中只專注一個職業

又有多少人一生靠專做一門生意而成就巨富

阿標自80年代開始專注經營一間微軟廿年而成為世界首富

仲厲害過巴菲特40多年分散投資於各類公司

微軟(MSFT)的股價由80年中到2千年升值500倍以上

如果中人壽是一門能夠經營數十年而歷久不衰的生意

為什麼不能夠「一注獨贏」買下去?

雖然我自己亦信心不足

但我佩服和敬重那些「一注獨贏」的投資者和生意人

低回報又一定是低風險?

為什麼3條A的債券可以變垃圾?

這個又是Modern portfolio theory給人的謬誤

個個以為存錢入銀行雖然利息低但夠穩陣

個個又以為買3A債券雖然利息低但夠穩陣

唔知道3A債券都可以變牆紙

大把金融機構買了大量的CDO而輸到眼反

就算是存錢入銀行

如果銀行倒閉 你的存款一樣凍過水

原來Modern portfolio theory中的低回報低風險的東東係老點

各評級機構又借Modern portfolio theory中的低回報低風險的東東去老點全世界

原來低回報一樣是高風險

我認為買匯豐銀行賺6厘息一年風險低過你買3A債券或存錢入銀行

買匯豐就是低風險高回報



非常贊同,這就是我所講的winner’s attitude啦,各位,學投資就是這樣簡單(知易)但不簡易(而難行)的一種東西了

我的回應很簡單,也很實在:

前兩天也有朋友問(國壽佔資產八成, 不知是否過高了?)這個問題

我的回答是,我只會投資係我認識並睇好的東西上,分散投資對我來說,其風險實在太大,我所指的風險係:

1.錯失好的投資
2.投資係錯的東西

學到o野嘛?

_

2008年7月17日

基建項目

_

今日見scmp有篇文,講內地保險公司可以投資8%資產於基建項目(之前只可以投資5%)

記得之前我講過資金出路 - 私募基金嗎?

中國人壽首席投資執行官劉樂飛7月4日在「中國知名國企重慶投資發展研討會」:
  • 未來該公司可能在監管政策放寬後,進一步加大在基礎設施領域內的投資,這些基礎設施投資可能包括道路、橋樑建設及運營等。
這些項目對保險公司處理長期資金最適合不過



另外,呀蔡先生又出了篇2318文,哎.......

第壹流 : 枉輸350億

去 年 十 一 月 , 當 時 平 安 保 險 氣 勢 如 虹 , 在 香 港 股 價 升 越 120 元 的 時 候 , 斥資 18 億 歐 元 收 購 歐 洲 金 融 集 團 富 通 ( Fortis ) 4.2% 股 權 , 作 價 每 股 19 歐 元 , 成為 富 通 最 大 的 單 一 股 東 ; 後 來 平 保 在 市 場 增 持 富 通 股 權 至 4.9% 。 上 週 五 富 通 現 價是 9.5 歐 元 , 比 平 保 的 購 入 價 跌 了 一 半 , 平 保 在 富 通 的 投 資 賬 面 虧 損 約 100 億 人 民幣 。


近 日 平 保 被 壞 消 息 籠 罩 , 唯 一 好 消 息 可 能 是 它 宣布 不 會 在 中 期 業 績 為 富 通 的 投 資 撇 賬 , 因 為 平 保 視 富 通 為 「 策 略 性 投 資 」 。 「 賬 面」 虧 損 不 代 表 不 是 虧 損 , 確 確 切 切 的 是 平 保 以 一 元 購 買 的 東 西 , 假 如 今 日 在 市 場 出售 , 只 值 五 角 。 相 反 , 如 果 今 日 才 買 的 話 , 數 量 可 多 買 一 倍 。

投 資 股 票 有 贏有 輸 , 尤 其 遇 上 環 球 金 融 股 暴 跌 , 平 保 投 資 失 利 不 值 得 做 文 章 。 我 想 談 論 的 是 一 間上 市 公 司 購 入 另 一 間 上 市 公 司 非 控 制 性 股 權 , 包 裝 為 「 策 略 性 投 資 」 的 謬 誤 。

我把 這 類 投 資 定 為 謬 誤 , 是 因 為 真 正 動 機 全 無 策 略 可 言 。 兩 間 公 司 情 投 意 合 , 存 在 合作 的 需 要 , 誰 也 阻 不 到 , 不 需 要 互 購 股 份 以 示 誠 意 。 相 反 , 即 使 持 有 股 份 , 假 如 雙方 欠 缺 合 作 誘 因 , 怎 談 也 談 不 攏 。

以 平 保 購 入 富 通 為 例 , 我 的 分 析 是 , 當 時歐 洲 金 融 業 風 聲 鶴 唳 , 急 需 資 金 壯 大 規 模 , 以 抵 擋 由 美 國 次 按 危 機 引 發 的 風 暴 , 剛巧 平 保 想 「 走 出 去 」 , 投 資 銀 行 順 勢 從 中 努 力 游 說 , 高 舉 協 同 效 應 , 因 此 令 雙 方 一拍 即 合 。 對 於 富 通 , 它 需 要 的 是 錢 , 錢 來 自 中 國 或 是 瑞 士 沒 有 分 別 , 況 且 平 保 承 諾持 股 比 例 不 會 超 過 5% , 及 三 年 內 不 沽 售 股 份 , 交 易 條 件 不 苛 刻 。 外 國 公 司 垂 涎 內地 市 場 , 有 平 保 作 為 股 東 , 對 日 後 富 通 打 入 內 地 市 場 有 益 無 害 , 這 宗 投 資 對 富 通 來說 是 何 樂 而 不 為 。


平 保 在 富 通 的 持 股 不 足 5% , 在 十 五 人組 成 的 董 事 局 擁 有 一 個 席 位 , 它 可 從 富 通 身 上 得 到 什 麼 ? 我 或 者 用 另 一 個 問 法 , 平保 在 富 通 身 上 得 到 什 麼 東 西 , 是 它 一 定 要 購 入 股 份 才 能 得 到 ? 平 保 的 主 要 業 務 在 內地 , 過 去 多 年 業 務 增 長 迅 速 , 原 因 是 採 用 貼 近 市 場 的 手 法 經 營 , 儘 量 跟 國 際 慣 例 接軌 , 把 國 營 對 手 比 下 去 。 平 保 不 需 要 外 國 金 融 專 家 走 來 說 三 道 四 , 即 使 真 的 需 要 意見 作 參 考 , 也 可 聘 用 顧 問 公 司 , 不 用 花 十 多 億 歐 元 去 買 股 份 。

今 年 四 月 , 平保 斥 資 22 億 歐 元 收 購 富 通 旗 下 的 資 產 管 理 公 司 五 成 股 權 , 這 宗 交 易 跟 早 前 平 保 入股 富 通 , 有 沒 有 必 然 關 係 ? 我 認 為 不 可 能 有 關 係 , 因 為 富 通 董 事 局 須 向 股 東 交 代 ,不 可 能 偏 袒 平 保 。 富 通 出 售 資 產 管 理 公 司 , 事 前 必 須 跟 不 同 準 買 家 討 價 還 價 , 心 態必 須 是 「 一 單 還 一 單 」 , 最 客 觀 的 擇 偶 基 準 , 當 然 是 價 高 者 得 。

香 港 上 市 公司 也 經 常 使 用 「 策 略 性 投 資 」 作 掩 護 , 以 為 投 資 者 必 定 照 單 全 收 , 其 實 是 一 廂 情 願的 想 法 。 香 港 富 豪 以 前 認 購 新 股 , 必 定 自 稱 「 策 略 性 股 東 」 , 實 情 全 無 合 作 可 言 ,富 豪 在 禁 售 期 過 後 便 伺 機 沽 售 套 利 。 富 豪 近 年 可 能 也 感 不 好 意 思 , 改 稱 自 己 為 「 基礎 投 資 者 」 , 澄 清 參 與 是 為 賺 錢 , 日 後 各 行 各 路 。


「 策 略性 投 資 」 這 五 個 字 的 前 三 個 字 是 廢 話 , 投 資 就 是 投 資 , 投 資 的 目 標 是 賺 錢 。 假 如 投資 失 利 , 股 東 不 會 因 為 該 項 投 資 含 有 策 略 而 輕 易 原 諒 管 理 層 。 管 理 層 可 進 行 策 略 性合 作 , 但 千 萬 不 要 把 合 作 跟 投 資 混 為 一 談 ; 做 生 意 和 投 資 是 兩 回 事 , 應 該 分 開 來 看。

我 擔 心 內 地 企 業 對 「 策 略 性 投 資 」 概 念 不 夠 清 晰 , 因 而 作 出 不 智 決 定 。 去年 除 了 平 保 入 股 富 通 , 還 有 中 投 入 股 美 國 私 募 基 金 黑 石 , 以 及 國 家 發 展 銀 行 入 股 英國 巴 克 萊 銀 行 兩 宗 「 策 略 性 投 資 」 。 以 現 價 計 算 , 中 投 和 國 家 發 展 銀 行 兩 者 合 共 的賬 面 虧 損 是 250 億 人 民 幣 , 加 上 平 保 在 富 通 所 虧 損 的 100 億 人 民 幣 , 短 短 六 個 月 ,三 個 內 地 單 位 作 出 「 策 略 性 投 資 」 所 付 出 的 代 價 , 是 賬 面 虧 損 350 億 人 民 幣 。

還有 一 宗 ︰ 去 年 十 月 , 中 國 中 信 集 團 宣 布 跟 美 國 貝 爾 斯 登 換 股 , 中 信 計 劃 認 購 價 值 10 億 美 元 的 貝 爾 斯 登 股 份 。 今 年 三 月 , 貝 爾 斯 登 爆 煲 的 時 候 , 這 宗 交 易 仍 在 進 行中 , 中 信 因 而 逃 過 一 劫 。 原 來 做 事 手 腳 慢 也 有 好 處 。

平 保 、 中 投 和 國 家 發 展銀 行 三 宗 「 策 略 性 投 資 」 都 屬 於 長 線 投 資 , 現 在 總 結 成 績 可 能 太 早 , 不 過 假 如 內 地單 位 當 初 的 投 資 決 定 受 到 「 策 略 性 投 資 」 謬 誤 的 影 響 , 這 350 億 人 民 幣 是 枉 輸 。



_

2008年7月16日

保費收入試算表

_

終於完成了關於2628的保費收入試算表:

http://www.editgrid.com/user/chinalife.lfc/premium

資料頗多,歡迎參觀



不用多說,擁有這麼一間好公司,就可以當一個安枕無憂的股東了

全年保費增加50%並非妄想吧

大家有沒發現,rmb又再上升了(一個星期由1.136->1.144),仍然預計年底見1.2(即現價再升值約5%

兩大因素當前,我這個股東笑了!!!


另外,國泰君安的彭先生出了一篇回應市場對保險公司的一些觀點

當然本股東不能完全同意啦,有意見不妨討論下



一部分投资者感觉保险业进入了一个下降周期,利润率在下降,利差将缩小,未来投资收益率不能上升、而负债成本将上升。增长前景不容乐观。

具体的疑虑有:

  1. 理财型产品的成本在上升(如万能险的结算利率维持在高位);
  2. 传统险的定价利率也会放开;
  3. 定价放开后,市场竞争将更趋激烈,小保险公司为抢占市场可能进行恶性竞争;
  4. 债券的到期收益率曲线平坦化,股市持续下跌,投资收益率除了波动增大之外,也看不到持续上升的理由。

利差缩小并不意味着总体盈利能力下降:


  1. 目前5%-6%的万能险结算利率对应的是去年10%以上的投资收益率,对于理财型产品而言,负债成本是有弹性的,与投资收益率挂钩,用目前较高的负债成本来推定整体负债成本并不妥当;
  2. 即使将银保业务剃除,其他渠道的业务增长速度也在上升,不能将保费的快速增长全部归结为银保,只注重银保产品的利润率较低来忽视了整体盈利能力的增长;
  3. 因目前股权投资低迷而否定权益投资可以带来较高的投资收益率有违经济规律和历史经验。
  4. 长期来看,单位保费的利差可能缩小,导致负债成本上升的两个主要原因是理财型业务的扩张和定价利率的放开,如果我们相信这两种情况是保险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所必须的话,我们就没有理由不相信保费规模也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因此,负债成本上升导致单位保费收入利差缩小并不意味着总体盈利能力的下降。
  5. 目前5%-5.5%的精算假设是稳健的,投资渠道的放开,权益投资比例的扩大,增大了投资收益率的波动性,但从整个精算期间内来显然有利于提高投资收益率。
_

2008年7月15日

巴菲特

_

見ckm兄寫篇魚目混珠這麼過癮,我也補充一下:

1.除左letter to shareholder外,buffett未寫過一本書

2.對buffett有興趣的話,munger自然更不可錯過,其中除了書單的兩本書(poor charlie almanac 同 seeking wisdom)外, munger亦是wesco financial的主席,也有寫letter to shareholder,而bh和wf的annual meeting也有人做筆記,可以講,annual meeting的筆記是上述所提及最精彩的

3.最近,buffett終於授權他人寫了本半傳記,九月出版(好心急哩!!!)

http://www.randomhouse.com/bantamdell/snowball/


_

2008年7月14日

發揮複息效力(更新)

_

各股東應收到股息,剛碰上大減價,不用多說了.....仍以2628為優先考慮

用股息買入,自行以股代息,發揮複息效力

現在很多人仍然羨慕那些由$5買入hsbc,持有至今的呀叔呀嬸

其實不用羨慕,因為這種機會又再來臨了,fortune favours the prepared ones

林sir係上星期提及股息問題,對我這個將以股息作financial freedom之本的人來說,尤其重要

現 時香港的理財概念是錯的! 現時d所謂理財顧問教你「而家供幾多雞金;到時拿番一舊錢就夠生活」,喂! 到時一千萬值幾多? 到時有通脹一千萬都唔係好襟搣咋喎(唔係好夠用),最最緊要係經常性收益你睇番阿Sam Fong係$5買咗一百萬股中人壽,一年派息都收47萬,每個月4萬蚊。呢個才是解決退休的方法,即是你擁有一間公司,個個月出糧俾你。仲會年年加人工。

今日徐老板都講得非常之對,自己可以聽聽

現在是買入股票的時候,不是賣出的時候


記起徐老闆曾講過一個比寓,我想大家可以參考:

投資就像一棵樹,面對寒冬,就要葉落,只要根基穩固,沒有生寄生蟲,捱過了,便能迎接春天的降臨





另,上次所講的報告,link如下:

http://cn.ziddu.com/download.php?uid=Yq6hm5SuY7KZlOKnYaqhkZSsXqudnJSs1

又,剛在discuss討論區發現一個好東西:

2628保費累計


_

2008年7月11日

金 錢 之 王 vs 財 經 演 員

_

本來對蔡先生不甚好感,但這篇文又寫得出奇地好,分享下

很認同「 佢 」的見解,係我的投資歷程當中,亦未出現過「 佢 」這個字

補充多少少,謙虛另外可以用socrates的名句來定義:

I know nothing except the fact of my ignorance.

另,想請問點放pdf哩?blogger似乎不提供此服務


公 司 開 會 的 時 候 , 當 我 聽 到 「 佢 」 這 兩 個 字 , 我 必 定 即 時 插 嘴 ︰ 「 佢 是 誰 ? 」 一 輪 追 問 之 後 , 多 數 會 發 現 「 佢 」 是 同 事 虛 構 出 來 的 人 物 。

出 現 「 佢 」 , 是 因 為 同 事 所 做 的 工 作 做 得 不 夠 全 面 和 透 徹 , 當 自 信 心 不 足 , 便 把 一 些 理 應 屬 於 自 己 的 責 任 推 卸 到 他 人 身 上 。 「 佢 」 的 身 份 既 神 秘 又 飄 忽 , 隨 時 移 形 換 影 , 按 使 用 者 需 要 而 百 變 , 好 使 好 用 。

作 為 管 理 人 , 我 認 為 他 們 一 項 重 要 職 責 , 是 要 把 「 佢 」 從 下 屬 的 思 維 中 完 全 消 滅 ︰ 成 敗 應 在 於 自 己 , 「 佢 」 從 來 不 存 在 。

投 資 者 心 中 也 有 「 佢 」 。 「 佢 托 高 個 市 出 貨 」 、 「 佢 舞 高 舞 低 , 賺 到 盡 」 、 「 佢 呢 排 無 做 , 個 市 會 牛 皮 」 。 「 佢 」 猶 如 一 度 力 大 無 窮 兼 且 隱 形 的 力 量 , 操 控 股 市 。 「 佢 」 預 知 市 場 起 跌 , 在 最 低 點 入 貨 , 最 高 點 出 貨 , 永 遠 不 會 輸 錢 , 公 眾 輸 的 錢 就 是 給 「 佢 」 賺 去 。 當 追 問 誰 是 「 佢 」 的 時 候 , 投 資 者 支 吾 以 對 ; 緊 迫 追 問 下 , 投 資 者 勉 強 的 回 答 ︰ 「 佢 是 大 戶 」 。 繼 續 再 問 誰 是 大 戶 ? 投 資 者 不 耐 煩 地 答 ︰ 「 索 羅 斯 、 大 摩 、 大 劉 ! 」

問 到 這 裡 是 時 候 收 口 , 追 問 下 去 都 沒 有 意 思 。 你 不 忍 指 出 索 羅 斯 旗 下 的 量 子 基 金 , 過 去 幾 年 表 現 乏 善 足 陳 、 大 摩 這 類 大 型 華 爾 街 投 資 銀 行 的 炒 股 業 務 近 年 頻 頻 爆 煲 、 劉 鑾 雄 的 華 置 , 證 券 投 資 方 面 在 ○ 八 年 上 半 年 有 近 二 十 五 億 元 的 賬 面 虧 損 。

投 資 者 心 中 有 「 佢 」 這 個 虛 擬 人 物 存 在 的 原 因 , 簡 單 點 來 看 , 是 因 為 他 們 相 信 股 市 是 由 一 少 撮 神 秘 人 操 控 ; 較 深 入 的 看 , 是 投 資 者 對 自 己 不 誠 實 , 不 願 意 花 精 神 和 時 間 去 研 究 和 分 析 投 資 技 巧 , 反 而 是 要 說 服 自 己 , 投 資 世 界 有 大 有 細 、 有 正 有 邪 、 有 為 所 欲 為 的 大 戶 和 任 人 魚 肉 的 散 戶 。

當 投 資 這 門 其 實 不 簡 單 的 學 問 被 簡 單 化 之 後 , 所 有 事 情 即 時 變 得 理 所 當 然 ︰ 投 資 者 認 為 輸 錢 是 因 為 不 夠 「 佢 」 玩 , 跟 隨 安 慰 自 己 ︰ 「 輸 俾 索 羅 斯 , 無 話 可 說 罷 」 。

股 市 收 市 後 , 財 經 演 員 須 出 場 作 總 結 , 我 經 常 聽 到 這 句 台 詞 ︰ 「 先 殺 好 友 , 再 殺 淡 友 」 。 實 情 是 指 數 先 跌 後 揚 , 但 財 經 演 員 把 這 結 果 演 繹 成 一 幕 生 動 場 面 ︰ 好 友 先 出 場 , 一 輪 惡 鬥 後 敗 陣 了 , 淡 友 接 力 補 上 , 最 後 也 敵 不 過 對 手 , 壯 烈 犧 牲 , 場 面 悽 美 。 我 想 問 誰 是 好 友 、 誰 是 淡 友 ; 最 重 要 的 是 , 誰 殺 了 好 友 和 淡 友 ? 又 是 「 佢 」 ? 硬 要 把 投 資 簡 單 地 化 為 一 句 所 有 人 都 聽 得 明 白 的 台 詞 、 一 幕 所 有 人 都 想 像 得 到 的 場 面 、 一 個 所 有 人 都 可 被 說 服 的 肯 定 結 論 , 這 全 是 投 資 的 一 個 謬 誤 。 指 數 先 跌 後 揚 的 原 因 , 可 能 是 沒 有 甚 麼 特 別 原 因 , 過 程 平 淡 , 情 形 只 不 過 是 前 期 賣 家 多 過 買 家 , 後 期 買 家 多 過 賣 家 , 悽 美 和 壯 烈 場 面 欠 奉 。

關 於 股 市 走 勢 , 我 喜 歡 曹 仁 超 的 名 句 ︰ 股 市 短 線 是 「 投 票 機 器 」 , 長 線 是 「 評 估 機 器 」 ( 編 按 : 這 是 源 自 畢 菲 德 的 名 言 「 In the short run, the market is a voting machine. In the long run, It's a weighing machine. 」 ) , 意 思 是 股 市 短 線 受 群 眾 的 情 緒 左 右 , 他 們 用 理 性 或 非 理 性 的 想 法 下 判 斷 , 於 是 他 們 的 集 體 情 緒 決 定 股 市 短 期 波 動 ; 長 期 而 言 , 股 市 受 整 體 經 濟 和 個 別 企 業 本 身 基 本 因 素 支 配 , 過 程 理 性 , 可 預 測 性 甚 高 。 若 要 以 短 期 成 績 論 英 雄 的 話 , 畢 菲 德 也 經 常 失 手 , 豈 不 是 股 神 可 能 另 有 其 人 。

許 多 人 問 我 , 金 錢 之 王 和 財 經 演 員 的 分 別 是 什 麼 , 我 的 答 案 是 兩 個 字 ︰ 謙 卑 。 謙 卑 不 是 「 世 界 仔 」 、 不 是 自 貶 、 不 是 禮 貌 , 而 是 對 自 己 誠 實 。 金 錢 之 王 接 受 自 己 在 一 個 不 完 美 環 境 下 投 資 , 依 賴 不 完 美 的 資 訊 , 決 策 過 程 中 充 滿 變 數 , 可 預 測 性 時 高 時 低 。 他 們 清 楚 自 己 的 強 項 , 更 在 意 自 己 的 弱 點 , 努 力 管 理 自 己 的 情 緒 波 動 。 他 們 知 道 自 己 在 投 資 上 一 定 會 遇 上 挫 折 , 但 務 求 做 到 知 錯 能 改 , 以 誠 實 態 度 對 待 自 己 的 分 析 和 判 斷 。 謙 卑 是 知 己 知 彼 、 是 知 所 進 退 、 是 知 足 常 樂

有 部 分 人 不 知 道 身 邊 正 在 發 生 什 麼 事 情 , 有 部 分 人 是 知 道 的 , 可 是 不 願 、 不 敢 或 不 懂 得 怎 樣 面 對 。 知 道 正 在 發 生 什 麼 事 情 兼 且 懷 扎 實 的 信 念 去 面 對 的 一 小 部 分 人 , 這 就 是 金 錢 之 王 。 我 跟 金 錢 之 王 的 交 談 中 , 從 未 聽 過 「 佢 」 這 兩 個 字 。

_

2008年7月8日

風物長宜放眼量(更新)

_

東方証券 王小罡 昨日出了個深度報告,共29頁

本股東一直有閱讀並非常欣賞他/她的分析,而這份報告是寫得非常出色,比所謂大行報告棒多啦!

文字頗長,先貼summary,大家有興趣閱讀的話再講多點

投資成功其中一個好重要要素,就如標題:

風物長宜放眼量

無論人生或投資的悲觀事件中,我都係覺得:

十年後回頭再看,所謂大件事根本就不是什麼....

後記:

見到blog友沽出股票後,有批鬥意味的留言

再講多次,投資係個人的事,分享本身就已經係有賺(大家萍水相逢,有冇收過你錢?)

感謝都來不及啦......本股東亦表謝意

one more thing, sir templeton has passed away.....

宏观层面:本轮油价飙升主因是需求拉动,不同于前三次石油危机之供给
短缺,对经济增长影响应较为温和;紧缩性货币政策并未扭转宏观流动性
充裕的局面;人民币升值压抑出口类企业,但内需依然旺盛,消费类和投
资类行业景气较高。我们认为上市公司盈利增速可以达到08 年25%、09
年20%、未来10-20 年15%-20%;而目前上证指数2700 点的水平对应
于15X08PE,低估约30%。A 股市场机会大于风险,保险股价值显著。


行业与公司层面:今年以来的寿险保费高增长有利于提升总投资资产规
模、未来投资收益与盈利水平,从而提升公司价值。提升程度还取决于保
费收入的结构和质量,即利润率水平。从FYP 利润率看,渠道是最重要
的决定因素:个险投连利润率20%以上,银保分红产品仅3%左右。平安
保费收入增速相对较低,但高利润率的个险业务比重最高,因此1H08
FNBV 增速预期达30%。国寿银保业务增长迅速,但是个险增长比较缓
慢,增速预期为20%。太保的个险和银保业务增长都比较迅猛,但是个
险期缴比例有所下滑,应当关注,1H08 FNBV 增速预期约30%。


误解之一:平安上调万能险结算利率是“贴钱争保费”。实际上,根据精
算规定和会计准则,结算利率只能来自万能平滑准备金,不可能由公司贴
钱,真正原因在于平安万能平滑准备金储备丰富,有能力上调结算利率。

误解之二:平安08 年寿险利差从9%下降到-1%,年度利润将大幅缩水。
实际上,去年平安超提准备金230 亿,其财报利差水平仅1.8%,今年或
许释放准备金110 亿,财报利差水平估计1.6%,下滑有限,不必过虑。


误解之三:平安07 年报ROA2.7%,未来将大幅下滑,盈利前景黯淡。
实际上,总资产快速增长将抵消这一负面影响。从ROE 角度看,07 年
16.7%,未来长期可持续水平为15%-17%,与07 年相当,不必过虑。


基于各家公司的精算假设,给予非寿险业务10X08PE 的估值,则7 月4
日收盘价隐含的新业务倍数为:平安13.34 倍、太保17.53 倍、国寿27.19
倍。考虑到以下三点原因,我们认为,A 股保险股价已经明显低估。


关于平安:首先,公司精算假设比国外同行谨慎很多,今后的逐步调整意
味着估值不断提升。其次,15X 新业务倍数是欧洲同行的正常估值水平,
而我国行业前景(未来二十多年CAGR15%以上)与公司成长(FNBV
增速20%-30%)远胜欧洲,应享有30X-40X 新业务倍数。再次,H 股市
场是国际投资者给予中国股票“偏低价格”的市场;受A 股拖累,平安
H 股股价已是“比偏低更低的价格”; 7 月4 日H 股50.75 港元,汇率
调整后高于A 股11.2%,可见,平安A 股是“比偏低更低更加低的价格”。


维持平安买入评级、太保买入评级、提高国寿至买入评级。未来主要风险
在于A 股整体走势,另外平安税务检查尚未结束,不确定性未彻底消除。

_

2008年7月7日

資金出路 - 私募基金

_

大家嘗試將這兩段news合併一齊,可以睇到一個對2628非常有利的環境


1. 有「紅籌之父」稱號的梁伯韜認為,內地政府不會救市,因以往減印花稅作用很短,若再推新招數無效,反而令投資市場信心崩潰。內地企業要擴展業務,需要資金但又不能由股市或銀行獲得,私募基金正好可以參與其中。雖然內地收購要經過監管機構審批,公司亦有信心在獲得批文之後,可以多增項目。


2. 中國
人壽首席投資執行官劉樂飛
7月4日在「中國知名國企重慶投資發展研討會」:
  • 未來該公司可能在監管政策放寬後,進一步加大在基礎設施領域內的投資,這些基礎設施投資可能包括道路、橋樑建設及運營等。

  • 在中國資本市場中長期投資超過5000億元;在股票和基金市場,中國人壽也是最大的機構投資者,目前持有的股票、基金市值接近3000億元。中國人壽目前持有銀行資產超過2000億元。
  • 最近股票市場非常低迷,中國人壽認為目前很多優質企業還是有投資價值的,該公司近期投資13億元,成為國內某領域第二大製造企業的戰略投資者。
  • 該公司與花旗成功認購了廣東發展銀行的股份;還把握了建設銀行(601939.SH)、工商銀行(601398.SH)、中國銀行(601988.SH)等多家國有銀行改組上市的機會,成為幾大國有商業銀行的戰略投資者。
  • 在國企改革方面,該公司曾投資350億元收購32%的股權,成為南方電網第二大股東。

_

2008年7月5日

減持中信証券

_

關於2628(国寿股份)及其母公司(国寿集团)減持中信証券一事,終於有較詳細的報導,而這個報導的資訊來源較廣,包括2628的有關人士,而且亦談及其他重要資料,固值得詳細分析

本股東已分析過並有一些觀點,各位可先提出睇法,本股東再作跟進

現先將各重點列出:

  • 7月1日,中信证券公告股东 国寿集团 减持股份
  • 以中信证券6月27日收盘价计,国寿集团 认购的1.5亿股中信证券股份的市值为73.65亿元。扣除分红税收等,国寿集团获益60余亿,投资增值近5倍
  • 作为中信证券第一大流通股东的 国寿股份 持股占比12.01%,其减仓规模或许还要多,因减持后的持股量未低至5%,所以无需公告
  • 东方证券分析师王小罡:国寿股份总资产1万亿元,(国寿股份)+(国寿集团)共持有中信证券10亿股,按7月3日22元 /股收盘价计,解禁后忽然发现,其一只股票的投资就达220亿元。估计国寿股票投资额约为1200亿元,换言之,中信证券占其股票投资的1/6多,基于资产配置的考虑,陆续做出一些调整

知情人士透露:

  1. 国寿集团并没有刻意做空,只是谨慎权衡之下,减持中信证券释放一定的浮盈,才能保住今年上半年的目标任务,交出一份令投资人较为满意的年中报表
  2. 国寿股份陆续还在加仓,其目标仍是估值较低的大盘股。
  3. 去年国寿股份投资浮盈1000多亿元,今年股指跌至2600多点,其投资收益所剩不多,但目前尚能保证投资利润,其中很大一部分利润贡献来源于固定收益类。现在平均下来,国寿股份成本线应该在沪指2000点左右的点位。下一步的投资策略是逐渐加仓,在安全价值系数下,大跌大买,小跌小买
  4. 正如在二级市场方面,股票投资额度放开之时,国寿曾从价值投资的角度出发提前介入大盘蓝筹股,收益不菲。目前已做了一些适当的调整,比如加大固定收益类的投资





_

2008年7月4日

做margin, 命運就唔再係自己手上

_

今日聽e-zone,除了談及2628的問題外,林sir講左一個大家要學習的題目:

做margin, 命運就唔再係自己手上,而係大耳窿手上,鍾意幾時斬倉就斬倉。短暫跌市已被斬倉,再冇機會守到股市回升。

話 題 : 林 森 池 曾 經 犯 下 的 錯 誤


_



2008年7月2日

續談三個大趨勢(更新)

_

未討論前,先講講前題

本股東係凡人,凡人皆有機會錯,prediction is very difficult,especially about  the future

本討論只係用本人有限的知識和智慧,加上已知的資訊,作邏輯分析,絕對有機會出錯


上次淺談了三個大趨勢,今日繼續

1.王岐山當政:除了上回提及的石油,電煤改革外,其實a股今回大跌亦見到朱鎔基的影子,還記得當上綜跌至所謂”鐵底”,”政策底”時,大家都相信會有救市措施,但最後落空,其實正正就是中央漸漸將中國股市和國際接軌,把這個問題交回市場,以後也不再和政策有關(即不再負責任),我想最終會出現ah股流通(現在a股已下調至h股水平,什至更低,原因可能和a股交易費用昂貴,h股容許國際投資人參與有關)(點流通?有人postulate過etf)

2.人民幣繼續是強貨幣:不多談了,仍然認為08年底應見1:1.2港元

3.美國大選:相信民主黨會勝出,並推行一連串改革

上次談過,我會較睇重美國的發展.而這個發展是可以透過三本講述”未來”的書來預算得到的

三本分別為(公共圖書館中英版皆有,如英文ok,我建議睇英文版):

in an uncertain world, by Robert Rubin

age of turbulence, by Alan Greenspan

my life, by Bill Clinton

以現在美國人求變心態,如無大事發生,obama必勝

哪obama和clinton係2009年(假切)同1993年剛接bush父子爛攤子時,最大相同之處在於:

1.supply side economy(減稅,加開支,高政府借貸)

2.弱美元,利率趨升,通脹漸現(濫發鈔引起)

3.向外出兵中/後(都係iraq)

近期commodity之瘋癲,及通脹死灰復燃,雖然是好多個因素做成,但以上三點可以講係助燃劑

我相信obama及民主黨既然得到兩院多數,必定會有大搞作,去奠定未來八年及以後的路,而hiliary個老公當政期間的一事一物,在民主黨人眼中奉之為gold standard

上述三本,可以講是對政治,經濟認識必讀之書,而特別之處在於這個gold standard時代,同一個時期,同一件事或政策,從三個不同角度(總統,財長,聯儲主席)近距離觀察,得出所謂歷史立體觀,較為客觀

三本之中,尤以rubin為首選,我相信,如果可以,obama都會有興趣找goldman sacks人做財長,去推行財政改革

哪有什麼改革?我建議各位親自讀一讀,反正書不太長

最後點解投資中國要睇美國?好簡單,我們其實身處地球村,如rubin所講,globalization後,其他地方發生的事件其實對我們中國都會有影響,就如美國次按一樣

簡短地講,如果美國真的能夠發生改革,使上述三大問題改善甚至解決,再加上中國下定決心,王岐山當政成功,中國經濟健康調整,大環境將大大改善(低通脹,低失業,較低commodity,溫和增長),而我們所投資的公司係良好環境加上好的營運,才會得到好成績

反過來說,如果以上搞不成,不用說投資,連我們的生活也會成問題了


後記:

眼見blog友cory決定沽出2318,甚為可惜,我相信如果沒有margin,兩保投資者實在值得再增持,可以講,我好希望現在的悲觀情緒可以維持下去,更差也無所謂,當然如上所說,不太影響經濟就可以了. 這樣,各位股東就可以用現金流平價購入兩保

係,我現在也改口風了,2318現價係超值,已足夠抵銷之前所講的壞消息有餘了

我也用過margin,經歷過它的可怕

margin是雙刃刀,係唔值得用的

further reading: ckm001
_